|
【专科讲堂】消化道息肉离癌症有多远?切还是不切? 二维码
来源:宿州中煤矿建总医院 【专科讲堂】消化道息肉离癌症有多远?切还是不切?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,它是指从消化道黏膜表面突出和隆起的病变。随着胃肠镜的普及应用,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也较以往显著提高,而且此疾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。 “癌变”这个词,一直以来都在考验人们的神经,甚至已经到了“谈癌色变”的程度。大部分人看到检查报告上息肉两个字感到坐立不安,甚至有人认为有了息肉就如同身上某处安装了“定时炸弹”一般,所以无论有无不适症状,患者都常常会拿着报告前来向医生咨询:消化道息肉是什么?它是癌前病变吗?一定要切除吗?有了消化道息肉,不切除怎可心安! 今天,围绕这些问题,中煤矿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为大家讲解消化道息肉是什么,发生了消化道息肉又该如何应对治疗! 什么是消化道息肉? 消化道息肉是指胃、肠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到腔内而形成过度增生的组织。常见于食道、胃、结直肠。 息肉和哪些因素有关? 慢性炎症:增生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。 病毒感染:某些炎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。 年龄: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。 胚胎异常: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,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。 生活习惯:超重、低纤维饮食和高脂饮食人群中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。 吸烟: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。 遗传: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。 消化道息肉离癌到底有多远? 息肉主要分为两种:一种是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或增生性息肉,一种是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。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;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,且部分在生长过程中部分会有恶变倾向,腺瘤性的息肉需要我们特别关注。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,通过五年、十年时间慢慢长大,有的会恶变成癌。 息肉是否会癌变,还与年龄、大小、形状、数量、部位、遗传等有关,如果检查出了息肉,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判断: 看大小 越大的息肉越危险。1厘米以下的腺瘤样肠息肉癌变率为1~3%;1~2厘米的为20%;2厘米以上的高达50%。 看形状 “趴”着长,长得像个摊开的饼子,这种扁平型的息肉最危险。 看数量 单个、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,有的人可长出10多枚、20多枚息肉,数量越多越危险。 看部位 有的部位容易发生癌变。 看家族史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,有肠癌或者肠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特别关注息肉。 当然,息肉的癌变风险,最准确的评估是病理检查,息肉是否是肿瘤性息肉和腺体增生异型性程度是主要的判断依据。 发现息肉一定要切除吗? 虽然腺瘤性息肉是癌的癌前病变,但它离癌变还有5-10年的时间,所以发现息肉也无需过度紧张,及时处理就能排除隐藏在肠道里的“定时炸弹”,防住癌。 如果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息肉,首先要咨询消化科的医生,看是否需要切除。 如果是炎症性息肉,一般只要治疗炎症,刺激消失后,息肉可自行消失; 如果病理检查确认是腺瘤性息肉,则应该进行内镜下切除,单个小息肉一般在内镜检查中,检查医生即会予以摘除。 中煤矿建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提醒大家: 息肉不是一切就完事了,术后一定要系统复查,定期复查胃肠镜。一般每一年或2-3年复查一次胃肠镜,以后根据胃肠镜结果决定复查周期。 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,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,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。 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,则3-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,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,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1次,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。 中煤矿建总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下息肉切除术,能够完整而快速地切除息肉,具有时间短、无痛苦、风险小、创伤小、并发症少、术后愈合快、无脏器功能损伤等优势。同时科室还拥有奥林巴斯高清电子胃肠镜、新型高频电凝治疗仪、胃肠镜清洗消毒站、14-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仪等多种高精端仪器,现可开展普通及无痛胃肠镜检查术,内镜下止血术,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等先进技术。自开展电子胃肠镜技术以来,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,为广大消化道患者送去福音。 矿建总院专业治疗,助您恢复健康 健康咨询热线: 0557-3313169 健康预约通道: |